毛骨竦然网

襄阳市保康县寺坪派出所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

哲学可以谈政治,但哲人与政客不会沆瀣一气。

无疑,牟宗三对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不重视中国哲学表示出强烈的不满,他的评价,给人一种印象,他好象不赞成中国大学的哲学系以讲西方哲学为主,甚至还会让人造成他轻视西方哲学的错觉。[36]总地看,牟对金氏的逻辑和哲学都作了评价,对他在逻辑方面的成就评价更高一些,而对他的知识论肯定不多,牟曾说过:他是我国第一个比较能精通西方逻辑的学者,对于西方哲学知识论的训练也并不十分外行。

襄阳市保康县寺坪派出所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

[53] 由此可知,牟氏对唐的评价,不止是把他看成一般所谓的哲学家,而委实高过了西方的哲学家。但说金岳霖是儒家,恐怕除了冯氏以外,不会再有人附和。事实上,牟宗三在近现代世界哲学的宏大背景中,把熊、金、张的哲学同冶一炉,中西融通,创造性地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,为在现当代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典范。51、牟宗三文化意识宇宙一词之释,牟著《道德的理想主义》,页270。47、牟宗三我所认识的——梁漱溟先生,《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》,页209

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界的反省、检讨、是与他对五.四新文化运动的估价联系在一起的。由此意识,吾人即可开辟价值之源。此外,还有对名誉观的践踏。

再看相关者,以耻与辱作对比,耻的相关者会包括与当事者利益与情感相涉的人士,而辱的相关者,不仅有亲朋,甚至还包括敌对分子。而实际上阿Q经历最多是受别人侮辱,遭耻笑,辱骂甚至殴打是他的家常便饭,除了偶尔找地位更低的人发泄(如欺负小D)外,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。一个普通人突然被要求面对众人说话,会不自然,跟私底下侃侃而谈时判若两人。二、一种类型分析 说耻、辱、羞这些词往往可以循环定义或互相代替使用,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没有区别,更非想把所有与耻辱相关的现象全局限于道德的层面上。

名实背离、言行不一是可耻的,但耻辱感通常只有在这种背离或不一致被他人注意到,从而导致当事人意识到会为此付出不被尊重的代价时,它才有切身体验。而由于动物,尤其是灵长类,也似有哺养之情,亲子之爱,故最能体现人禽之分的,显然就是有关性的行为方式。

襄阳市保康县寺坪派出所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

"因为通过春秋笔法,让坏人坏事见之史乘,臭名远扬。从道德耻感的分析入手而展开的对羞、愧、辱诸类型的谱系式描述,表明耻辱或羞耻是一种家族类似现象。同时,儒家传统着重的羞耻心的培养,依然是现代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。但今天越来越流行的信条是,有名就有利可图。

7 这样看来,不论有面子还是没面子,他者的在场是一个构成要素,因为它得从他人的眼光中才能看出来。13 战将廉颇本自以为是,但地位屈居文士蔺相如之后,"羞,不忍为之下。君子不甘受辱也会选择自杀,如王国维、老舍等等。所以,羞耻决非个人的情绪感受,无论是其引发的条件(他者在场),还是导致的后果(连带亲友受辱),都表明其中有自我与他人的难以切割的情感联系。

舍勒说动物不会害羞,人才会,所指就是这方面。15庞朴《儒家辩证法研究》,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·庞朴卷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,1999年,第546页。

襄阳市保康县寺坪派出所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

《论语》论耻的言论有两类,一类是表达对具体行为的鄙视,一类是表达对抽象耻感的重视。另一方面,自爱不仅是自己对自己的事情,它也要在人-我关系中实现,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。

人们不会在他们有不正常的行为时说他们无耻。5 用没面子来描述耻辱感是非常传神的,但是,从现象学的观点看,它不仅仅是一种隐喻。见氏著《儒家关系主义》,台湾大学出版中心,2005年,第426至427页。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而关系者因知情而产生的对当事人的失望、轻视及不尊重,会瓦解当事人的情感依托,甚至直接压抑或打击其精神状态。这种情况下,羞耻感自然大大被削弱了。

法律不同于道德之处,是它主要用于约束行为。"(《论语·泰伯》)如今是笑贫不笑娼,只要成功,很少人关心它是否取之有道。

社会学家对面子在交往中的作用的分析,可补充我们在上面的描述: 从生物学的层次看,每个人都有一张脸,它是代表个人之认同(identity)最为独特之物,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,每个人都会试图从对方脸部所透露的信息,来了解对方。当个人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情景和其他人进行互动的时候,他会按照该情景对他的角色要求,将符合其自我心象的一面呈现出来,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出最有利的形象,这就是他在该社会情景中的"面子"。

更重要的是对抽象耻感的重视,如"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《中庸》对仁智勇"三达德"之勇的理解,把夫子的"勇者不惧"变成"知耻近乎勇"。

通过对羞、愧、耻、辱四型的现象分析,非常清楚的看到羞耻或耻辱感本身所体现的自尊心。社会学家把特定的身份称为角色,每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。4 "脸面"现象已有许多社会学成果问世,社会学家一般把面子当作某种心理或社会价值的象征或隐喻。这一讨论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会相关涉,但重点落在哲学思考上。

今日的问题,同现代性有紧密的联系。依传统,言行一致与言而有信是严肃的道德要求,与之背离是应被唾弃的行为,孔子说:"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

完全蔑视羞耻心的文化与社会是不存在的。它不仅触及人类身-心互动的情感经验,也牵涉到自我与它人的关系问题。

角色换成传统的字眼就叫名,而相应的规范就是名份。以性信息的传播为例,其表现就是身体特别是性器官与性行为的公开展示。

一个人越自我,对周围人就越疏远,荣辱与共的人就越少,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情感顾忌就越轻,耻辱感自然就越淡漠。虽然道德耻感只是整个羞耻现象中的一个类别,但它对下面进一步探讨整个羞耻问题,有重要的参照作用。他者也不是任意的人,在陌生人与在熟人面前出丑相比,其狼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。还有在势均力敌甚至拥有优势时输掉竞选的政治人物,面对他的支持者时同样情何以堪。

不过,羞恶中的羞,即羞耻心,还有另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,它也是爱,不是爱人而是自爱。想像一下一个人改头换面的情形:一个在易容手术中醒来的人,一旦发现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后,变疯都是可能的,其受震憾的程度,外人无法估量。

匿名的名是名字的名,它是一个联结着特定的人的标签。8 舍勒著,林克译,刘小枫校:《论害羞与羞感》,刘小枫选编:《舍勒选集》上,上海三联书店,1999年,第595至596页。

) 5 参见杨国枢主编《中国人的心理》(江苏教育出版社,2006年)及黄光国的《儒家关系主义》(台湾大学出版中心,2005年)等著作。所以,后者的行为往往需要公开。

最后编辑于: 2025-04-05 18:46:17作者: 毛骨竦然网

相关推荐